相对于正常人来说,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有研究称,患有高血糖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比普通人要高出2倍。那么, 三高中的「高血糖」是如何 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血管内皮细胞能保护血管,比如防止血小板聚集和对抗炎症。但持续性高血糖却会损害内皮细胞,使得内皮细胞功能发生障碍 。
另外,高血糖也会增加炎症基因表达,促进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生成,加快内皮细胞凋亡速度,损害血管内皮结构,同时扰乱血管壁完整性,增加血管通透性 。这样一来,胆固醇可通过受损部位在动脉内膜中沉积,形成粥样斑块。
图丨来源网络
通常血管内皮有促凝和抗凝功能,两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内皮细胞受到损害时,促凝功能占主导地位,持续性高血糖使得血液浓缩,减慢血流速度,增加血液黏稠度,更易导致高凝状态 ,极易形成血栓。
人体内的糖代谢与脂代谢密切相关,糖代谢发生异常时血脂也容易紊乱,因此糖尿病又称“糖脂病”。在高血糖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胆固醇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内皮下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促进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血管内皮受到损害后,为了“止血”,血小板会被激活,变得异常活跃,增强其粘附、释放和聚集功能。由于血小板在受损部位聚集而形成血栓,促进脂肪在血管内皮下沉积,从而导致血管狭窄。
另外,在内皮细胞不停地死亡和再生过程中,可增加微血管基底膜厚度,造成微血管管腔变得狭窄,加大血流阻力。
图丨来源网络
脂质的增多、黏稠的血液、狭窄的血管,都会增加内皮上脂质的沉积,如不合理控制,便会给血管“添堵”,发展为斑块,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在部 位的血管会出现弹性下降、脆性增加,增加破裂风险,引发出血性疾病。
想要预防斑块生成,护好全身血管,要从发现高血糖的第一天起做好自我管理,这样才能延缓远期的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炎症贯穿动脉粥样硬化全程,在降血糖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消退炎症。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一切疾病的基础。日常饮食注意“减盐减油减糖”,做菜少放油,每天吃盐不超过6克,少吃垃圾食品,避免营养过剩;避免久坐,适当运动;避免熬夜,以免影响内分泌。
胰岛素是降糖的激素,而体重超标,会使得胰岛素变得不敏感,增加血糖控制的难度。因此,要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避免肥胖的产生,胰岛素的敏感性就会逐渐改善,血糖也会慢慢得到控制。
图丨来源网络
高血糖的治疗药物主要有口服降糖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 受体激动剂( GLP-1 RA )。降糖药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在 药物选择上,需要根据病情、肝肾功能、个体依从性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评估。
血糖过高,在做到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配合使用天然水蛭素 还能提高降糖效果。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科学使用水蛭素可以减少甚至停用大部分糖尿病并发症用药。
天然水蛭素 是从吸血性水蛭唾液腺内提取出来的生物活性物质,由 65~66 个氨基酸组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现的物质中 最强的天然抗凝血酶物质 。
研究报道水蛭素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中说到:药理研究认为水蛭素有明显的抗凝抗栓、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小板聚集及降脂、抗炎、抗细胞凋亡等多种功能。
水蛭素可作为胰岛素增敏剂,能增强机体对自身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自身的胰岛素得以复活而充分发挥作用,这样就可使血糖能够重新被组织所摄取和利用,使血糖下降,达到长期稳定和全面控制血糖的目的。
对于正常人来说,空腹血糖正常值在6.1mmol/L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正常值在7.8mmol/L以下。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控制目标并非一成不变,需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定。
通常来说,对于年轻的、没有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控制目标要尽量接近正常,空腹血糖建议控制在4.4-6.1mmol/L,非空腹血糖建议控制在6-8mmol/L之间,糖化血红蛋白控制需<7.0%。
而对于有严重并发症或老年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标准需更加个体化,需要根据疾病状态、预期寿命、用药情况而定。
图丨来源网络
参考来源: 侍亲康学堂、三诺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