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国“冰城”哈尔滨今年凭借冰雪大世界、亚布力滑雪场、太阳岛公园、索菲亚教堂、伏尔加庄园、中央大街等知名景区,吸引无数冰雪爱好者前来游玩。寒假已至,家长带孩子去哈尔滨赏冰玩雪时,首先要做到防“寒”于未然,以免被冻伤。
在户外,大家被冻伤的原因多与御寒衣物不足、装备使用不当,以及防冻伤相关知识缺乏相关。在这里,有必要为大家敲敲小黑板。
什么是冻伤
冻伤是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导致的全身或局部损伤。冻伤通常分为非冻结性冻伤和冻结性冻伤。
冻结性冻伤是指在极低的气温下或长时间暴露于0摄氏度以下的低温时,引起的组织冻结性病理改变,包括局部冻伤和全身冻僵,以北方多见。
非冻结性冻伤是指身体长时间处于0~10摄氏度的低温潮湿环境下造成的局部冻伤,此时身体组织未产生冻结性病理改变,表现为冻疮、浸泡足(手)等,南方地区较为常见。
冻伤好发部位有哪些
冻伤常发生于身体末梢部位,主要为指端、鼻尖、耳廓、足趾、足跟等部位,以足部最为普遍。足部冻伤占冻伤患者的半数以上。原因在于这些位置远离心脏,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冷暴露概率高。如果长时间在户外活动,保暖措施不当,会使大部分热量丢失,进而演变为冻伤。
如何判断冻伤的严重程度
典型冻疮常在湿冷环境中反复发病。局部呈现红斑、弥漫性水肿及结节,常伴有感觉异常、灼痒、胀痛,有时会发生水疱。水疱继发感染后可能会留有瘢痕。
典型局部冻伤
分为四度
Ⅰ度冻伤
冻伤伤在表皮层。受冻部位皮肤红肿充血,数天后表皮脱落,不留瘢痕。冻伤者自觉局部热、痒、灼痛和麻木感。症状多在数日后消失。
Ⅱ度冻伤
冻伤伤及真皮浅层。局部可见红肿、水疱、血疱,有剧痛。1~2天疱内液体吸收,形成痂皮。如无感染发生的话,2~3周脱痂痊愈,愈后经常有色素沉着,但一般少有瘢痕。
Ⅲ度冻伤
冻伤伤及皮肤全层。外观呈黑色或紫褐色,痛觉和温觉丧失,伤后不易愈合,愈后留有瘢痕,可有长期局部过敏或疼痛。
Ⅳ度冻伤
冻伤累及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骨骼,可产生深部组织坏死和感觉丧失,愈后有瘢痕形成,甚至可能导致截肢。
怎样进行应急处置
严重冻伤者要迅速复温及恢复血液循环,并立即就医。在冻伤者达到医院之前,救助者要帮助其脱离低温或导致冻伤的环境,迅速将其转移到温暖干燥的室内,为其脱去冰凉的衣物以避免组织反复遭受冻伤,并卸掉身上的装备以减少对体表的压迫,用棉被、毛毯或大衣保护受冻部位。
具体做法为:让冻伤者快速脱离低温环境和制冷因素,建议通过水浴方法进行复温。水温应在40摄氏度左右,浸泡至肢端转红润,皮温至36摄氏度左右为宜。如无水浴复温条件,可用衣服、被褥等覆盖,或将冻伤肢体置于救护者的前胸、腋下、腹部等温暖处,利用体温来复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切忌用雪擦拭冻伤的肢体和用力摩擦患处或拍打患处。此外,水温过高、用火烤等干热复温或置于低温下缓慢复温都是禁忌。
重症者需要卧床休息,保证高蛋白/高热量饮食,保护伤口,避免伤口感染。特别是伴有冻伤的低体温者,在肢体复温之前,要完成体液复苏和恢复核心体温,以防突如其来的低血压和休克。
同时,冻伤者可以遵医嘱适时应用抗菌药物以防感染,并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
轻微冻伤如何自行处理
局部冻伤能否及时正确处置,对患者预后影响很大。临床上见到的冻伤患者,多数是Ⅰ度冻伤或更轻微,可能仅仅表现为皮肤红肿、灼痛、瘙痒等轻微症状。
轻症局部冻伤者,复温后可涂抹冻伤膏。如有水疱形成,对于较大的水疱可用碘伏或苯扎氯铵溶液等消毒剂清洁患处和周围皮肤,随后用注射器吸出疱液并涂抹抗菌药膏。小的水疱不需要刺破,大约1周后,水疱会自然干枯、结痂、脱落、愈合。
对已经破溃的创面,伤者可先给周围正常皮肤消毒,再用无菌温盐水清洗创面,涂上抗菌药物,并用无菌敷料覆盖。同时,定期检查创面愈合情况,及时更换药物及包扎纱布。若破溃的创面已经发生溃疡,在防治继发细菌感染的同时,也要注意使用生肌及促进皮肤软组织生长的药物,尽可能预防瘢痕的发生。
冻伤有哪些预防措施
冻伤的发生多与防寒知识掌握不足、御寒物资或装备使用不当等有关,虽然目前临床治疗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对抗冻伤仍是“防”字当头。
平时注意自我防护,及时增加衣物,保护好易冻伤部位,如手、足、耳等处。去室外,要戴好围巾、帽子、手套,穿厚袜、棉鞋,要及时更换潮湿的手套和鞋袜。
要加强营养,适当增加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保证机体足够的热量供应。尽可能吃热饭、喝热饮,增强抗寒力和抵抗力。
长时间停留在寒冷的户外时,要适当运动,切忌长时间静止不动。日常注意锻炼身体,特别是抗寒锻炼。
掌握了防冻伤知识,天南地北的学生和家长就可以痛快淋漓地畅游在冰天雪地之间,感受纯净而美好的北国之冬了。